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曾耳闻一句简单而精辟的话:“有多深刻就有多单纯,有多单纯就有多深刻。”

当时把这话说给一个身世凄凉却很美好的一个朋友听,我们俩对视一眼,都沉默了。

我和他都是单纯又深刻的人。我们有时无法面对自己与年龄不符的老成,又常常为自己的童真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一个人要是境界高深了,多是经历多了。有句话说得好:“痛苦使人深刻。快乐是美在皮囊上,痛苦是美在骨子里”。

其实,越是经历得多的人,越是会对复杂的东西感到疲倦。这就像人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就会主动接受简单的事物,也使自己显得单纯而幼稚。

也是痛苦,让人从苦难中开出花来。“曾经,那个叫灵魂的东西尚未成形,可当痛苦到来,它却悄然而至。”

而正是因为他们精神的关注点在虚无缥缈的事物上,生活中就会显得相对短板。毕竟,人的天赋是有限的。

他们天生对生活中的人情世故不感兴趣,是虔诚的精神信仰者。享受着与自我对话的乐趣,思考的乐趣。

头一抬,看见星空,忽然一顿,“思考即永恒,宇宙与我同在。”

人是分人格特质的。我们往往夸大一个孩子后天经历的影响,可我却觉得人越活会越接近本性。

有的人天生外向,喜欢从社群生活中寻找存在感和成就感。有的人喜欢独处,苛刻的要求自己的空间,不断向内深挖,进行与心灵的对话。

这可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好问题。引发思考,引发自我认知,引发对生活和他人的反思和观察。

这一类人天生具有这种特性。就像一杆天枰。一边重了一边就会轻。越是高深的越执迷于精神世界,在现实生活放的精力越少,越是显得幼稚。

首先天性使然,其次不感兴趣,再者投入培养现实生活技能的时间少,最后可能是复杂的生活经历使然。

其实只是两种人,以着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遵守自我的本性。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