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是首位将抑郁状态与正常的哀伤反应进行比较的学者,他于1917年发表的”哀伤与抑郁”一文是其关于抑郁症研究的唯一文献,他希望”通过比较哀伤和抑郁来进一步理解抑郁的性质”。
哀伤和抑郁的差异 弗洛伊德指出,哀伤通常是对失去所爱之人或是失去某种抽象事物的反应,尽管哀伤涉及对生活的正常态度的严重偏离,但是不会被视为病理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解决。但是,同样的影响在有些人那里引发的不是哀伤而是抑郁。 哀伤和抑郁在症状上的主要区别是:在哀伤中是没有自尊的扰动的,而在抑郁里却有对自尊的明显贬低。我们也会观察到这两种状态的差异:在哀伤情境中,人们会体验到外部刺激(如丧失重要他人)的逐渐减弱;但在抑郁状态下,自我逐渐消融或毁灭,像漫长冬日,贫瘠而毫无生气。哀伤会随着情绪的缓解逐渐平复,抑郁却始终萦绕于心、绵延不绝。 为什么有些人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平复哀伤, 而有些人则深陷抑郁无法复原呢?弗洛伊德注意到,抑郁和哀伤一样,也可以是对丧失所爱客体的反应,但刺激的原因不同,抑郁存在的是一种更为想象化的丧失。他提出,哀伤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意识层面,而抑郁则主要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因为抑郁者无法在意识层面理解自己丧失的东西。 抑郁者的”愤怒转向自身” 与哀伤不同的是,抑郁者充满了对自我的责备和诋毁,这让人无法理解,这种”愤怒转向自身”是怎样发生的呢?弗洛伊德认为,客体选择也就是力比多附着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然后由于来自这个被爱者的真实的轻视或失望,这一客体关系被击垮了,但是获得自由的力比多并没有置换到另一个客体上,它被撤回到自我中,服务于建立自我与被抛弃的客体的认同。这种从客体投注转向自我投注的变化就解释了抑郁者缘何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而对自我却极为关注,仿佛陷入了自责的漩涡。 抑郁者的自毁倾向 弗洛伊德还指出,抑郁者表现出的强烈的自毁倾向,是对客体以及自我的爱恨矛盾情感加以强化的结果。同时,抑郁者的自我谴责之中也带有对客体的攻击,它源于对自己和客体的施虐和仇视倾向,通过得病的方式,对原始客体进行报复,折磨他们所爱的人,而无需直接表露内心的仇恨。因此,抑郁者的自我惩罚在潜意识层面也是攻击客体并实施报复的一种方式。 自我心理学家雅可布森对抑郁症的解读
抑郁症的病理 雅可布森提出,抑郁包含四个要素:自体意象(self representation)与客体意象 (object representation)的区别、认同、内驱力和自尊。许多情况会引起抑郁,最常见的原因是因爱的客体的丧失或幻灭而产生的挫败体验。这引发了一种愤怒、敌意以及攻击的反应。然而,敌意并不会使儿童或成人重新获得力比多的满足,失望使得儿童或成人贬低爱的客体。同时,儿童或成人体验到一种对自体的贬抑以及自我价值感的丧失。由于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间的紧密联系,指向客体意象的攻击性会转向攻击自体意象。因此,对于客体的攻击性贬低变成了对自体的贬低,同时也降低了自尊。 抑郁症的治疗 雅可布森提出抑郁症治疗的4个阶段:(1)最初虚假的移情成功阶段;(2)隐藏的负性移情阶段;(3)危险的内射防御和自恋退缩阶段;(4)最终逐渐建设性地解决冲突阶段。 客体关系理论家温尼科特对抑郁症的解读
-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抑郁者对自己的愤怒与攻击本质上是对客体的愤怒与攻击,那么我们可以帮助患者识别自己的愤怒起源,扭转抑郁的病理性过程。
- 雅可布森提出了治疗的四阶段理论,帮助我们看到对抑郁症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有起伏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 温尼科特提出的虚假自体概念是一个有用的临床概念,按照他的观点,如果抑郁是因为早期环境的缺失造成虚假自体和无价值感的发展,那么治疗要与此相反,需要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了解和理解患者的内在需要和愿望,并做出敏感的回应,使患者自发的主观经验不断得以浮现,使中断的自我发展可以在这个环境中重新进行。